目前分類:消失之外 (42)
- May 04 Fri 2012 11:06
Radiohead How to Disappear Completely 如何完全消失
- Apr 28 Sat 2012 18:23
用藝術拯救地球的環保夫妻檔
有一種藝術是從無到有,藝術家將腦中的創意轉為真實。
有一種藝術則是化無為有,指的是藝術家賦與將要回歸大地、不再被人所用的廢棄物另一種形式的生命。
而這對住在California的藝術家夫妻正在做的就是這件事。
- Apr 27 Fri 2012 22:15
會吹泡泡的燈泡 幫你度過無聊時光
- Apr 25 Wed 2012 18:44
記憶的未來:以電子記憶得永生
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,不論是來自外界的資訊或腦中必須處理的資訊,都愈來愈大。我們能否利用現代的資訊技術來輔助自己的記憶?七十八歲的微軟研究員 Gordon Bell 在《Your Life, Uploaded》一書中,描述了他在過去十年間的嘗試,例如利用掛在胸前的實驗性攝影機,每隔幾分鐘就自動拍攝照片並記錄位置。
Bell 有研究計畫支持,使用的軟硬體一般人不易取得,但這不表示我們什麼都不能做。技術永遠不會完美,每一個人都要學會利用現有的不完美技術,記錄不完美的電子記憶,而不該什麼都不做。
Twitter是我的儲思盆。我會把我想到、讀到、看到、聽到、感受到或正在做的事即時記下來。為了分享而清楚表達的過程,本身就是一種精緻性複誦。從 2008 年 10 月使用至今,累積超過七千則訊息,每則都代表某個特定時間的記憶。我寫了個小程式製作這些訊息的完整備份,快速瀏覽是回顧記憶最簡單的方式。
- Apr 11 Wed 2012 15:10
哈蘇將在9月推出新的數位相機系列
最近相機界又流出一個重大的傳聞,就是Hasselblad將涉獵數碼相機行列!
雖 然傳聞提及到可能是一部單反數碼相機,但相信是最近鬧得熱哄哄的小型無反數碼相機呼聲較高,更有資料提及極可能是X-Pan的數碼版!大家都知道 Hasselblad X-Pan的最大特點是其全景拍攝極具韻味,很多菲林支持者都是X-Pan的忠實粉絲,據資料報道X-Pan數碼版極可能會配以特別製作成專門拍攝全景照 片的sensor,若然成事,相信是數碼相機史上的一大里程碑,但其sensor依然會以一般無反相機為基本,採用較菲林面積為細的sensor,相片也 會較全片幅的近1.5倍,價格則會與Leica M9接近($7000-$8000美金)
- Mar 13 Tue 2012 13:53
看不到聽不到聞不到的電磁波武器
安裝在“悍馬”軍車上的美軍“主動拒止系統”(Active Denial System,ADS)。
美國軍 方日前對媒體展示了一種最新的非致命武器「主動拒止系統」(Active Denial System,ADS),它可放出強力電磁波束,讓接觸到的人在瞬間產生難以忍受的灼熱感,只想儘快逃離。這種武器可用於驅散暴動群眾、周邊維安、區域拒 止(area denial)、檢查哨維安及保護基礎設施等多種用途。
美軍聯合非致命武器管理局局長塔福拉上校,在陸戰隊關地哥基地主持這項展示,她解釋說,ADS看不到、聽不到、聞不到,卻可以感覺到。在場記者親身體驗時,立即產生快逃的本能反應。
塔福拉表示,ADS威力雖然強大,且射程達一千公尺,卻是軍方最「安全」的非致命武器,開發歷時十五年,尚未用於實戰,二○一○年短暫部署於阿富汗,但不曾實際使用。
- Feb 09 Thu 2012 10:47
《Wired》創刊主編:我對未來閱讀的十大想像
《Wired》創刊主編Kevin Kelly:我對未來閱讀的十大想像
1. 閱讀是一種社交行為
對我來說,閱讀的重要性從未改變,但閱讀模式與買書方法卻持續進化。人們仍舊會收藏實體畫冊或攝影集,但純文本書籍的數位化將日漸風行,進而改變閱讀的模式。我本身是喜好與書籍互動的「動態」型讀者,不時會在空白處下眉批、剪貼資料,也喜愛與朋友分享閱讀的內容。平板裝置(Tablet)出現後,互動分享變得更加容易,閱讀的社交功能也更加顯著。
2. 雜誌與書之間的新形式
- Jan 28 Sat 2012 16:52
八厘米攝影機數位了
Bee 八厘米玩具攝影機,幫你圓個導演夢
自1932年問世的 8厘米 影片,加上專用的 單手持攝影機 ,令人印象深刻。現在想重溫當年的拍攝風潮,其實不用再泡在日拍裡找古董機, Bee 八厘米玩具攝影機 也有同樣的效果,雖然尺寸小了點、重量輕了些,但它可是直接錄製AVI數位格式哦!
這個名叫Bee的八厘米玩具攝影機,約在76x73x20mm,大約是一個掌心的尺寸,重量才39克,可說是超輕巧的啊!裡頭搭載一片130萬畫素的CMOS,除了可以錄製640X480 @30fps的動態影片外,也可以拍攝1280x960的靜態圖片。固定F2.8的光圈,快門速度在1/6-1/2500s內,內置一顆鋰電池,並使用USB充電,支援microSD記憶卡。雖然整體規格比國產DC還陽春,但拍攝出來的影片與照片,都帶有濃濃的懷舊風格。建議售價4830日幣,相當於1884元台幣。以下就讓我們來瞧瞧它的實際表現吧~cue。
- Jan 03 Tue 2012 16:02
探索 2011華人城市生活微趨勢
當大家都在探討大趨勢的時候,另一種「微趨勢」(Microtrends)正悄悄成形。
所謂的「微趨勢」,根據趨勢觀察家馬克‧潘(Mark J. Penn)所提的定義,是一個相對於大趨勢的概念,廣大的消費族群中,只要有1%人口在價值觀,或者生活習慣、行為方式,甚至只是在身體特徵(太胖、太 瘦、高大、嬌小或者左撇子)上相同或近似,他們組成了一個團體,且具有目前社會不能滿足的共同需求,即是一種微趨勢。
換句話說,微趨勢是發生在消費者行為與態度上,且帶來商機的長期變化。微趨勢絕不等於小眾;有需求尚未滿足,隱含龐大商機,才算微趨勢。馬克‧潘 認為,細微的品味與行為轉變,能為世界帶來石破天驚的巨大影響,只要有個趨勢有1%以上的人參與,只要1%的人做出細微、不合流俗的選擇,就會創造出改變 世界的行動。
- Nov 18 Fri 2011 17:34
【紐約時報雜誌】村上春樹的激烈想象
這個夏天,我通過全身心投入村上春樹的作品來為我的第一次日本之旅做準備。後來,我才發現這是一個餿主意。在村上的影響下,我在抵達東京的時候,期待的是巴塞羅那或巴黎或柏林——一個世界性的全球之都,那里市民直接爽快,不但能說流利的英語,還對西方文化中的所有細枝末節了如指掌:爵士、戲劇、文學、情景喜劇、黑色電影、歌劇、搖滾。但就像世界上所有其它地方的人都會告訴你的那樣——日本完全不是這樣。日本——真正可以觸及的日本——原來是激烈、僵硬、毋須多言的日本式的。
差不多是地鐵教給了我這一課。在東京的第一個早晨,去往村上辦公室的路上,我穿著剛熨好的襯衫滿懷信心地走進了地鐵——一下子就完全迷路了,我找不到任何會說英語的人求助,最終(錯過了列車、錯買了相當昂貴的車票、憤怒地對著驚慌的通勤者打手勢)我在城市中央的某個地方走出了地面,這時候離采訪時間已經過去很久了,我絕望地朝著各個錯誤的方向遊蕩(原來東京的路標少得可憐),直到村上的助手雪過來找到了我,我正坐在一個裝著蜂窩玻璃的金字塔形建築前的長椅上,在絕望的我看來,那就像是某個高效的死亡邪教的邪惡神廟。
- Sep 28 Wed 2011 01:34
專訪婁燁:“性是自然世界無法割舍的一部分”
文/李俊 (發自威尼斯) 標簽:專訪婁燁:“性是自然世界無法割舍的一部分”
坐在意大利的麗都島上,外國記者追著婁燁,不厭其煩地問:“5年被禁,你靠什麽生活?”“我只能說,很幸運,我還能活到現在。”被禁幾乎成為婁燁的政治標簽,好在他已經習慣了這種提問,能夠簡單、幹脆、熟練地應對。
- Sep 23 Fri 2011 13:44
光速輸了?愛因斯坦理論受挑戰
- Aug 21 Sun 2011 20:48
日本導演河瀨直美對自然存有敬畏之心
專訪日本導演河瀨直美對自然存有敬畏之心
在今年戛納電影節上亮相的《朱花之月》是日本導演河瀨直美譜寫的一曲神秘、緩慢的電影挽歌,影片將多個她鐘愛的主題齊齊匯聚,諸如過去與現在之間的關系人類與大自然的聯系、結合著痛苦與失落的愛與私密等等。
日本女導演河瀨直美
- Aug 15 Mon 2011 00:19
穿越時空帽子展
日本帽子設計師Akio Hirata在東京Spiral Garden舉辦的“穿越時空帽子展”告訴你什麽叫做“帽子的海洋”!4000頂形態各異的白色帽子形成非常震撼的視覺效果,讓愛帽子的人過足隱。
- Aug 04 Thu 2011 21:15
全世界的資料中心,耗多少電?
網際網路是人類史上最重要的發明之一,其重要性不亞於印刷術的發明。如果說書本解除了空間的限制,讓資訊可以自由地在不同的地區、不同的階級、不同的民族 間散佈,以至於最終打破了這些藩籬,那網際網路則是打破了時間的限制,讓資訊可以即時地傳播,一則消息透過網路,短時間內就可以被所有人所知曉。同時,網 路漸漸地成為了無可比擬的大資訊整合體,無論什麼媒體、什麼服務,都逐漸地移上了網路。
網際網路在概念上是虛擬的,但在現實中,它便是由大把大把的各式伺服器所組成,為了管理方便和成本考量,通常這些伺服器都會集合在所謂的資料中心 (Datacenter)或伺服器農場(Server Farm)裡。史丹佛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系的教授 Johnathan G. Koomey 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,就著眼在這些資料中心對全球耗電量的影響,以及近期來的一些發展趨勢。
- Jun 15 Wed 2011 20:29
以非現實性的夢想家而言 村上春樹於加泰隆尼亞的得獎演講
以非現實性的夢想家而言
我,在兩年前的春天曾經拜訪過巴賽隆那。簽名會的時候,聚集了大批的讀者。他們排成長長的行列,花了一個半小時也沒辦法全部簽完。如果要說為什麼花了這麼久的時間?則是因為有許多的女性讀者希望我親吻他們,而且親吻都花了些時間。
- Jun 09 Thu 2011 22:34
Wim Wenders:關於攝影
對我來 說,攝影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,我從來沒有用過助理,也不會和別人一起去拍照。照片記錄的是我和一個特殊場景在一個特殊時刻的交錯呼應,我需要完全融入周遭的環境,才能夠捕捉到這種特殊的關系,換句話說,我需要成為周遭的聆聽者,不受任何外界的打擾。” --- 維姆文德斯
Q:你是怎樣開始拍照的?
- Jun 02 Thu 2011 11:07
“電影已死”下的銀幕新實驗——英國藝術大師Peter Greenaway
儘管Peter Greenaway大多數爲人所知的都是電影作品,但用“導演”二字的確無法精確概括他的各種藝術實踐。他拍電影、繪畫、寫小說和各種電影評論,正如他所 說,所有藝術家都應是多媒體的,而在此其中,繪畫總是至高無上的。他甚至認爲電影是由魯本斯(Rubens)、倫勃朗(Rembrandt)這些17世紀 歐洲最偉大的畫家們發明的,這也是爲何他喜歡用脫離正統電影的方法敍事,他的電影總帶有強烈的繪畫印記,而他的影像絕非只是一部電影而更像是一部畫作那樣 可以令人仔細咀嚼。在今年的香港國際電影節上,他用新作《Night Watching》向最偉大的光影畫家倫勃朗致敬,嘗試在繪畫中爲電影尋找更特殊的語言。宣稱“電影已死”並不意味著放棄電影。相反,他希望真正結合這個 時代的先進技術,希望將電影引領到一種全新局面。這當然是一場實驗,但正如他說,電影就是事件、風格、表演、氛圍,忘記《卡薩布蘭卡》和《星球大戰》,忘 記那些老掉牙的傳統電影敍事吧,電影需要的是新的實驗與未來。
採訪/撰文:Moon Wong
既然認爲電影遠落後於繪畫,爲什麽選擇成爲導演而非畫家?
- May 30 Mon 2011 23:48
Linkin Park - Waiting For The 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