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MG_0129.jpg 光陰的故事   


 


時光回到民國五O年代:舊書店、冰果室、成群集結尋找認同的外省少年、少年們流離失所的父母、父母們以為暫時棲身的日式眷舍……。


 


這是台灣新電影導演楊德昌在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》中的時空場景。身為外省第二代的他,童年和成長時代的記憶場景,卻是日式的--嚴格說來,是扭曲變了的日式—原本講究「空無」的空間被擺設起家具,高櫃抵住薄紙板門,一等經濟好轉就填高圍牆,加建浴室……,時代流變太快,人被拔離環境,環境更換宿主,人心也被逼急調適壓縮著苦悶。


 


小四的母親在矮簷下操著濃厚鄉音抱惱:「抗戰了八年,如今卻要住日本房子!」。


 


「童年生長於台北濟南路日式房子裡,對他而言,生命中第一個空間便是日本式的空間。」


李清志,《建築電影院》


 


80年代末(《牯》片拍完於民國八十年),楊德昌預備返復回憶場景時,卻發現空間不再,環境難以復原,只能小段小段地取景,加以拼湊組合。取景範圍也離開了牯嶺街或濟南路,到了淡江中學、老松國小、台糖廠,以及屏東部分街道、日式宿舍。


 


時光彷彿繼續嘲笑:依然倉卒緊仄、被流轉追逼的的人心。


 


今天…… 


 


「一個懂得欣賞純建築的民族才是高雅的民族。什麼是純建築?用普通的材料和技術為一般的生活而建造的建築。」


〜漢寶德《透視建築》p.20


 


二十一世紀的今天,日式住宅給我們什麼樣的記憶和風貌呢?講求庭園的日式宅第,遠看就像一團被遺忘的濃綠,屈藏於此起彼落的高樓大廈公寓裡,像一口深井,安靜蹲倨著。孤零一如電話亭。單行道的同義詞。牆頭一截風景。牆外被草草噴漆著:禁丟垃圾入內、禁止便溺……。


 


有一天,怪手駛來推開被遺忘的庭園大門,井底綠蔭消失,不久換上一棟棟毫無特色長滿鐵窗如貼膏藥的方塊體。


 


新北投火車站附近,一面到處剷除日據時代留下的舊屋舍,一面以水泥仿造日式神社鳥居牌坊作為捷運站造型,說是「反映地方特色」。


 


但杜琪峰導演電影《向左走,向右走》,並沒有選中這塊新「地標」,而選在正對面的公園裡,梁詠琪和金城武,一個向左,一個向右,繞行於綠蔭中樸素而優雅的圓形水池—這是日據時期建造的新北投公園。


 


偶像劇《流星花園》杉菜的家令人驚艷。大家打聽那家花木扶疏的日式舊舍在哪裡?「台北市?台北市有這樣的地方?」台北市有一半以上的人沒聽過齊東街,但齊東街就在忠孝東路二段附近,有二百五十年歷史的老街。


 


不知是否有一天,當我們要尋找城市記憶、尋找過去生活的紋理、尋找與環境和諧相偎的樸素永恆時,只能去電影膠捲、小說、歷史資料裡挖掘,而無法在這塊活生生的土地上訪遇?



http://coolmoontaiwan.spaces.live.com/blog/cns!E239BB8393DBE83C!208.trak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oneypup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