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場建築葬禮 送別台大洞洞館 |
||||||
|
||||||
洞洞館 生於一九六○年代 這是台灣首場為建築舉辦的葬禮、告別式。一九六○年代建造的台大人類系系館,與台大哲學系館、農業陳列館並稱台大三大洞洞館。其中人類與哲學系館預計今年 拆除。在它們逐步走向生命的終點之際,近卅名台大學生與畢業生,昨在哲學系洞洞館舉行「向建築告別 酖洞洞館計畫」開幕典禮。 他們都是曾在洞洞館度過美好青春的「親人」。計畫發起人施昀佑畢業自台大歷史系,他將「洞洞館計畫」視為一次行動與地景藝術,「我們將建築視為一個獨立存 在的對象,期盼在拆除前,讓人與之告別」。 「送行者」中的「淨身、妝點、告別」,為的是讓生者面對即將消逝的記憶的恐懼,並再次認識亡者。 「儀師」洞洞一個一個洗
二樓的「停屍間」裡,卸下的窗框和門板堆疊成幾何形狀,飄散出陣陣檜木香味。一位老師看了大笑:「就是這些東西把我困在這裡幾十年!」施昀佑則鼓勵觀眾用 手碰觸這些「大體」,「請好好感受時代的細節和氛圍」。 展間內 玻璃最美最後容顏
在建築師張肇康的巧心設計下,當你在洞洞館內關起窗戶,讓光線透過「洞洞(即筒狀琉璃瓦)」映在毛玻璃上,其所折散的菱形光暈,魔術般地將每片玻璃變成一 個個的中國傳統花格窗。 「這是我們念書時最愛拍照的地方!」參加「淨身」儀式的哲研所學生黃郁倫表示。光線照在她臉上,形成一個美麗的「洞洞」陰影。 這將是洞洞館最美麗的容顏,將永遠停留在這些「禮儀師」的心裡。 「洞洞館計畫」展至六月廿八日,地點為台大舊哲學系館。 ※延伸閱讀》
【2010/05/30 聯合報】@ http://udn.com/ |
淨身送行 告別台大洞洞館
〔記者陳怡靜/台北報導〕如何向一棟房子說
再見?台灣大學師生昨在校內舉辦別開生面的建築告別式,他們穿起黑色服裝、擔任送行者,「洗淨」牆面琉璃瓦、「拆卸」建築內裝、手持釘槍和電鑽做最後的
「妝點」,每人再獻上一朵花,向承載師生五十年回憶的「洞洞館」說再見。 拆除前
師生最後的獻禮 洞洞館是台大知名的建築物,
泛稱在一九六二年到一九七○年間落成的農業陳列館、哲學系館與人類系館三館,其中最早落成的農陳館由建築師張肇康設計,哲學系館與人類系館則為後人仿照。
張肇康畢業於哈佛大學建築系,曾與國際知名建築師貝聿銘合作建案。 三座洞洞館組成中國傳統建築的ㄇ字型外觀,也被稱為「洞洞館三合院」,最
大特色在於牆面上的洞洞,每個洞都鑲嵌進筒狀琉璃瓦,將現代材質融入中國傳統建築中。 為建設新的台大新人文館,哲學系館與人類系館將於今年
七月拆除,原址重建新大樓。 由於洞洞館承載了台大師生五十年的回憶,曲終樓拆,師生十分不捨。台大歷史系校友、藝術家施昀佑因此發想「洞洞
館計畫」,透過建築的告別式,「淨身、妝點、告別,就像禮儀師為往生者清洗大體、仔細妝點,讓朋友瞻仰最美好的遺容。」 施昀佑和另名校友藝
術家劉偉申號召超過百名師生與義工,從今年一月開始,先清洗洞洞館外觀,拆卸內裝後的管線與石綿瓦、取下玻璃後的窗框成為展示品,長期受灰塵與黴菌侵蝕的
外牆面也恢復潔淨,屋頂的隔熱磚成了綠地上的步道地磚。 「然後,才能了無遺憾地告別。」施昀佑在創作理念中自述;劉偉申也說:「選擇這種寧
靜的告別,將建物保存在人們心中,被記住的是牆、窗、結構、工法,是穿透琉璃瓦的暮光,也是它卸下重擔…。」 台大哲學系教授林義正昨也出席
洞洞館告別式,他感嘆:「在這裡教了二十多年,是不捨!」但他坦言,洞洞館其實已不敷使用,不但沒有消防法規的逃生口,通風採光也不佳,「有面牆還有西曬
困擾,曾聽說有教授熱到暈倒。」 校友拍攝的數百張洞洞館照片,也同時在公館地區的十一家商店展出(網址:http://dongdongguan.wordpress.com/)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