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台灣大學高能團隊與日本筑波市高能加速器研究機構 (KEK)合作,
在「電荷宇稱破壞」基礎上,發現帶電與中性介子衰變差異,
提供了解「反物質消失之謎」的「新物理」線索。
台大表示,因大爆炸產生的宇宙,
創始之初會產生等量的物質與反物質,兩者相遇必定煙滅成光,
但在生活四週,只見物質的存在,反物質卻不見了;
因此,解開反物質消失之謎,不僅有助了解「為何人類得以存在?」
也是高能物理學界最關心的課題。
台大高能團隊成員、台大物理系教授張寶棣表示,
要解釋反物質為何消失,須先了解物質與反物質間基本性質的差異,即物理學家所謂的「電荷宇稱破壞」。
張寶棣說,所謂B介子實驗是指利用大型能量對撞機,
以不同能量的正負電子束對撞產生B介子和反B介子;
台大高能團隊與日本KEK合作,在「電荷宇稱破壞」基礎上,利用KEK「B介子工廠」進行實驗,
發現帶電B介子與中性B介子在衰變過程中,介子數目變化出現差異。
台大高能團隊表示,
在傳統當代基本粒子物理學僅能解釋宇宙物質、反物質不對稱情形的百分之一時,
這項發現很可能是由目前我們不知道的「新物理」造成,
實驗結果提供了解「反物質消失之謎」的新物理線索。
研究成果刊登三月二十日最新一期的「自然 (Nature)」期刊上。
中央社記者周永捷 http://www.epochtimes.com/b5/8/3/27/n2060999.htm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