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台灣大學高能團隊與日本筑波市高能加速器研究機構 (KEK)合作,

 

 

在「電荷宇稱破壞」基礎上,發現帶電與中性介子衰變差異,

 

 

提供了解「反物質消失之謎」的「新物理」線索。

 

 



台大表示,因大爆炸產生的宇宙,


創始之初會產生等量的物質與反物質,兩者相遇必定煙滅成光,


但在生活四週,只見物質的存在,反物質卻不見了;


因此,解開反物質消失之謎,不僅有助了解「為何人類得以存在?」


也是高能物理學界最關心的課題。



台大高能團隊成員、台大物理系教授張寶棣表示,


要解釋反物質為何消失,須先了解物質與反物質間基本性質的差異,即物理學家所謂的「電荷宇稱破壞」。


張寶棣說,所謂B介子實驗是指利用大型能量對撞機,


以不同能量的正負電子束對撞產生B介子和反B介子;


台大高能團隊與日本KEK合作,在「電荷宇稱破壞」基礎上,利用KEK「B介子工廠」進行實驗,


發現帶電B介子與中性B介子在衰變過程中,介子數目變化出現差異。


台大高能團隊表示,


在傳統當代基本粒子物理學僅能解釋宇宙物質、反物質不對稱情形的百分之一時,


這項發現很可能是由目前我們不知道的「新物理」造成,


實驗結果提供了解「反物質消失之謎」的新物理線索。


研究成果刊登三月二十日最新一期的「自然 (Nature)」期刊上。


 


中央社記者周永捷 http://www.epochtimes.com/b5/8/3/27/n2060999.htm

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oneypup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