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螢幕快照 2011-09-12 下午6.43.50.png   

小麥每年進口量約有一二○萬噸,已經大於台灣稻米生產量。我們應該要承認有雙主食的存在。」喜願麵包創辦人施明煌深刻感受過度依賴進口原物料的危 險,因而從一個「做麵包」的人轉成為一個「農業社會運動者」。他和超過四十位農友契作,鼓勵本土麥作,今年甚至創造了第一個台灣本土小麥麵粉品牌。許多農 民受到他的影響,紛紛加入種植小麥雜糧的行列,「一定要把小麥種回來」。

     因歷史環境棄種 最大麥田在台中

     二○○七年,小麥、玉米、黃豆等食品加工和畜產飼料的漲幅前所未見,這對烘培業來說,是很大的打擊。當烘培業紛紛提高售價時,喜願麵包創 辦人施明煌反其道而行,思索對抗的方法:「能不能使用本土小麥呢?」經過介紹,他找上了前大雅鄉員林村村長張文炎契作一公頃,並記錄小麥從播種到加工所有 製程,公開上網。

     台灣西部原是小麥生產地,因歷史環境和政策改變,農民紛紛棄種,目前只剩台中大雅擁有台灣本島最大面積的麥田,約有七十公頃。當地農民張 文炎退伍後才開始種麥,如同其他麥農,他也以間作方式進行,在二期稻作後播種。稻子都還沒收割,便可直接灑種,讓麥種落地直接生長,因此在他眼裡種麥省工 省成本,利潤也高。自詡為「專業農夫」的他談起麥子便滿腹心得,還嘗試種蕎麥、燕麥、大麥等不同麥種,「全世界麥種這麼多,既然要種麥,我就想要拓展多元 麥作的可能性」」

     張文炎試不同麥種 拓展多元麥作

     相對於張文炎以農夫身分給自己挑戰,施明煌則到處拜訪農友,鼓勵他們種小麥。因為「什麼都兼」,所以自稱「總兼」的施明煌原為彰化一家外 銷工廠副總經理,因答應保育院創辦人瑪喜樂協助院童就業,一頭栽進麵包世界。當麵包原料出現困難時,他捲袖子扮起「農委會」角色,不但招集農友開會、學 習,甚至洽談種源、契作,還同時當起「農會」,以優渥價格收購農友種植的小麥,讓他們知道辛苦耕作的農產品並非無處可去。他的目標是,農地多元應用及在地農糧自給。

     台灣小麥幾乎百分之百由國外進口,而大雅鄉的小麥也和金門酒廠契作,專門用來製作高粱酒,用於民生食品比例幾乎為零。今年初,糧食危機議題逼迫行政院長吳敦義責成農委會成立召開「跨部會糧食安全小組」,宣示將「糧食安全」提升至國安層級。政府只將重心放在「提振國產米食消費」,並改善糧食消費結構。但在施明煌看來,政府只是不願面對麥食增加的事實,且漠視農業多元種植而已,「他們迴避本土小麥種植。」

     施明煌與農友契作 「大麵神」上市

     為了讓本土小麥這項在地農產無法被取代,施明煌投入廿噸左右的契作小麥製成「本土全麥麵條」,以「新鮮麵條」的概念來吸引消費者。「因為麵條是最貼近常民的食物,料理方便而且沒有保存壓力。」施明煌也坦言,這可緩解契作小麥在首波收成期的儲運壓力。

     這個麵條製作計畫稱為「大麵神」,取台語「厚臉皮」的諧音,施明煌說,這是要更大膽向台灣社會推薦本土小麥自產的宣示。「大麵神」也在今年正式推出上市。

     施明煌自嘲厚臉皮,有種土匪性格,他會大聲地說出自己狂妄的計畫,積極讓它實現,「我想做的事一定會說出來,因為如果只有自己知道,願望 會消失。」而今年,「施總兼」誇口要讓小麥契作面積與產量達到這五年台灣進口小麥平均值的「萬分之一」,也就是一二○噸,為了顯示他的決心,他訂做一二○ 噸收成小麥標準包裝,誓言完成「萬分之一」的努力。

     農業社會運動者 倡在地農糧自給

     「要解決自己的問題前, 得先解決別人的問題。」一開始施總兼只想要解決麵包製作原料和成本的問題,因而給自己五年的時間解決「原料生產」的問題,並找結盟的夥伴,不料,去年農糧 危機加速進程,提早進入「推廣期」。自認為正在做農業中的社會運動的他表示,若要等到脫離「運動期」,「就是當不只有你一個人在搞的時候」。

  • 中國時報【黃奕瀠/調查採訪】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oneypup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